部分中文写作和翻译

Under construction.

Linux内核的管理风格

【译者按】托瓦兹在2004年把一篇讲“Linux内核的管理风格”的文章放在了内核源码文档里。这篇文章其实是总结了Linus十几年里领导开源运动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它讲述了一种与传统不同的做事理念,一种后互联网时代的、尊重技术和自由的理念。托瓦兹的写作诙谐生动,所以我作了比较自由的翻译。以下是译文。

************************

这个简单文档描述Linux内核偏爱的(或编造的,取决于你问谁)管理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编码风格文档的影子,主要写来避免一遍又一遍回答同一类问题*。管理风格是很个人化的,比起简单的编码风格条例更难量化,所以这个文档跟现实可能沾边也可能不沾边。它开始于游戏,但是不见得就不作数。你只有自个儿决定。顺便说一下,我们说到“内核管理者”的时候,完全是说技术带头人,不是公司里那些作传统管理工作的人。如果你是在订单上签名的人或者对你们组的预算知道一丁半点,你几乎一定不是个“内核管理者”。这些建议对你可能适用也可能不适用。首先,我建议你买一本《高度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不——要读它,烧了。表一下决心。

(*) 这个文档不见得“回答”多少问题,更大程度上是展示我们的无知,让提问者死了这条心。

不管怎样,开讲了:

第一章:决定

每个人都觉得管理者是作决定的,作决定是很重要的。决定越大、越艰难,管理者就越伟大。这一点很深刻、很明显,但不见得正确。事情的要义是避免——作决定的必要性。特别是,当有人告诉你“是甲还是乙,我们需要你来作决定”,你作管理的麻烦就来了。你手下的人一般比你更懂具体问题,所以要是他们找你作一个技术性的决定,你死定了。要替他们作决定,你显然水平不够。(推论:如果你手下的人不比你更懂具体问题,你还是死定了,尽管出于完全不同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你站错了岗位,应该他们——来管理你的才华才对。)

所以要义是避免——决定,至少避免大的和艰难的决定。作小的、不重要的决定还好了,而且让你挺挺板板、面上有光。所以一个内核管理者需要的是把大的艰难的决定变成没人在乎的小事情。

帮你点拨一下,大决定和小决定的区别在于你能否事后修补得了。如果你犯错了的时候(而且你会——犯错),你能返回来弥补损失,那么你可以把任何的决定变成“小决定”。一下子,你的表现机会多了一倍:你要作两——个不重要的决定,错误决定“加上”正确决定。

而且大家甚至会认为这是领导才能(咳咳,狗屁,咳咳)。因此避免作重大决定的要点成了仅仅避免做不可逆反的事情。不要被牵引到一个无路可逃的角落里。困在角落里的耗子或许是危险的,困在角落里的管理者不过是个可怜虫。

事实上,不管怎样——,没有人会愚蠢到让一个内核管理者承担太大的财政责任,所以纠正错误一般不是多难。既然你没有机会浪费掉你倾家荡产也还不清的巨额经费,你要纠正的不过是一个技术性的决定。那就好办了:告诉每个人你是个不称职的白痴,说对不起,把你让大家上一年作的无用功都扔掉。一下子,你一年前作的决定也不见得是什么重大决定,既然能简单的撤销掉。

然而事实上,有些人搞不来这个办法。有两个原因:

(一)承认自己是傻瓜做起来蛮难的。我们都喜欢保持形象,公开认错有时候是很困难。

(二)对下级的工程师来说,被人告知自己上一年的工作落得一文不值,也是很恼火的。实际的工作结果——可以删除了事,但你可能就永久性的失去了这个工程师的信任。记住,“永久性”是我们要避免的第一件事,这样你的决定最终还是一个重大决定。

所幸的是,你对两个原因都可以棋高一着,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办法是:事先就承认你狗屁不懂,告诉大家你的决定不过是摸着石头过河,说不定就掉河里了。你应该永远保留改变决定的权利,而且要让大家明白——这一点。而且在你做了真正的傻事之前承认你是个傻瓜要容易的多。

这样,当事情真的到了傻冒的地步,人们不过是翻下眼皮,说:“唉……真是灵验啊……”

这种事先承认不足的做法可能还会让下面真正做事的人三思而后行,想一下值不值。说回来,如果他们——都不确定是个好主意,你铁定了不应该给他们开绿灯,煽风点火。至少要让他们在开始大动作之前好好想一下。

记住:他们在细节上应该知道的比你多,而且他们一般觉得一切已在掌握之中。作为管理者,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不是给他们填充信心,而是给他们适量的批判理性。

顺便说一下,另外一个避免决定的办法是装可怜,简单地问“我们为什么不能两个都做呢?” 相信我,这个有用。如果不清楚哪条路子更好一些,他们最终会整明白的。答案或许是两帮人都挫败灰心,双双放弃。

这听起来像是个失败,但它一般是两个项目都有问题的迹象,大家无法决定的原因是双方都错了。结果是你成了智慧的舵手,而且你又避免了一个本来会死得很难看的决定。

第二章:人

大多数人都是傻瓜,当管理者就意味着你不得不和这一点打交道。或许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得不和你——打交道。事实证明,消除技术性问题还是容易的,消除人脑筋里的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了。你就不得不忍受这些问题,他们的还有你自个儿的问题。然而,为了做好内核管理者,最好记住不要自绝后路,伤及无辜,或树敌过众。现实是,疏远人们是蛮容易的,把他们拉拢回来就难了。因此“疏远"直接归类到“不可逆反”的事情里,就是第一章里说的大忌。

这里只有两条简单的规则:

(一)不要骂人猪头(至少不要在公开场合下)

(二)要是你忘了第一条,学会怎样道歉

第一条的问题是太容易违反,因为你有一万种骂人猪头的办法*,有时不自觉就骂了,而且几乎总是义愤填膺、义正严词。而且你越是骂的热血沸腾(让我们来面对事实,你可以骂几乎任何——人猪头,你往往不——会骂错),事后你越难道歉。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其实只有两条路子:

(一)成为道歉专家

(二)“遍洒博爱,处处留情”,这样没有人会觉得受到了特殊待遇。骂出新意,骂出水准,他们没准会找到艺术的享受。

第三条路子,始终如一的作谦谦君子,是行不通的。没有人会信任城府太深的人。

*保罗西蒙的歌唱道“失恋五十种”,是因为老实说,“骂一个程序员猪头一万种”没有那么押韵。不过我相信他肯定考虑过这个。

第三章:能人

尽管现实是大多数人都是傻瓜,不幸的推论包括你也是傻瓜之一,尽管我们都心安理得的自认比傻瓜高明(让我们来面对事实,没有人自认傻瓜或不如傻瓜),我们还是应该承认我们不是独步江湖,总会有一些人不像我们一样的傻瓜。一些人嫉贤妒能,另一些人从善如流。确定你,作为一个内核管理者,属于第二种。贴紧了高手能人,因为他们会使你的工作变容易。特别是,他们将能够替你作决定,这正是事情的要义。

所以你要是发现了比你聪明的人,顺水推舟好了。你的管理职责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说一下“听起来是个好主意,放手去干吧”,或者“这个不错,那个XXX 怎么样呢?”。第二个版本尤其有效:你要么学到一些关于“XXX”的新东西,要么指出了聪明人都没想到的东西,表现得胸有——韬略。随便那种情况,你都是赢家。

另外一件要小心的事情是,一个人在一方面厉害不见得在其他方面也厉害。你或许煽动谁做什么,但是让我们来面对事实,他或许精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其他什么都做不来。好的消息是,人们自然而然的倾向于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做。所以你真的——煽动一下,一般不见得会造成什么不可逆反的后果,只是不要用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来煽。

第四章:担当

事情总会出错的,大家会找人来责怪。哈,就是你了。担当责任其实不是那么难的,尤其是当大家心里也有数,不全——是你的错的时候。这带来了担当责任的最好的方式:代人受过。你会因为挑起了担子而心安,那个真正搞砸了的家伙不会成为众矢之的而颓废,至于那个因为你的失职而丢失了半个硬盘的A片的家伙,也会嘟嘟囔囔的承认你至少没有猥猥琐琐的推卸责任。

然后,私下——告诉那个搞砸了的家伙是他搞砸了(如果你能发现他的话)。这样不仅让他以后避免重犯,而且让他知道他欠你一个人情。而且,或许更重要的是,他可能就是那个能修补事故的人。因为,让我们来面对事实,你肯定不行。

担当责任也是最初你来作管理者的原因。这是领导者的本分。大家能信任你,给你荣誉,是因为你在必要的时候能说“是我不好”。而且如果你已经遵循了前面的规则,你现在说这个应该很在行了。

第五章:禁区

比骂人“猪头”更招人恨的是用挖苦的语调骂人“猪头”。你可以为前一个道歉,后一个你都不会有道歉的机会。即使你其他方面都做的很好,他们可能也不会再听你的了。

我们都自我感觉良好,就是说当别人指手划脚的时候,真的——是可忍孰不可忍。你可能在才智品行上超出你周围所有的人,但是你要不是真的想——招惹谁的话*,不要“表现”得太明显。类似的,处理问题不要太客气或微妙。客气往往会隔靴搔痒,不得要害。就像人家说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听得到你微妙“。大张旗鼓、锣鼓喧天的把你的意见摆出来,不然你没法指望大家领悟到。

一点幽默可以帮助润滑你的蛮横和说教。过分夸张到荒诞的地步,既能充分表达你的观点,又不至于让对方难堪,因为他只会认为你在发疯。这样就可以绕过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抵制批评的心理盲区。

*支一招:和你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的网络论坛(译者按:Linus是说新闻组。没看到西方国家的论坛事业有中国这么发达。)是发泄的好地方。隔三岔五的,狞笑着写点侮辱人的帖子来点燃战火,会让你再次焕发青春。只是不要把战火烧到自己的老巢。

第六章:为什么是我?

既然你的主要职责好像就是代人受过,赤裸裸的展示自己如何不称职,显然的问题是:那你为什么还要做呢?

首要的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尖叫着的小女生(或者小男生,我们不要作道学家或性别岐视)来敲你更衣室的门,作“负责人“会——给你带来巨大的个人成就感。不用说你的”领导“其实是拼命从后面追赶大家、努力跟上大家的步伐。每个人还是会认为你是“负责人”。

如果你能驾驭得了,这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

==Notes==

1. Linux kernel management style, by Linus Torvalds. Retrieved from http://openlife.cc/node/43, Jan-28-2008. Archieve found https://lwn.net/Articles/105375/, Jan 7, 2024.

2. Translated and first posted Feb 3, 2008.

洛基的鬼城

洛基山脉(Rocky Mountains)富存矿物。金银等贵重金属在印加帝国的时代就广为开发,后来也成了欧洲入侵者窥觑的对象。而在美国境内,洛基的矿物开采多开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先是加州的淘金热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移民,许多寻矿人继尔进入到Oregon,Idaho,Colorado,Washington和 Montana辖区。而后美国内战结束,西部铁路开通,新兴的帝国得以对荒蛮的西部加速开发。于是能现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围绕矿点形成的城镇。随着矿点的枯竭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很多交通不便的城镇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乃至破败荒芜。今天的洛基山脉沿线便有许多这种无人居住的废弃的鬼城(ghost town)。

这些城镇的凋亡映衬着美国西进时代的结束。西部精神是美国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和复杂的一部分。西进的先行者们筚路蓝缕,出生入死,追寻着野性和自由。然而这个历史时期带给土著印地安人的是衰落和死亡。这个西部的故事无法无天,荡气回肠,血泪交溅,扑朔迷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蒙大拿的维城(Virginia city, Montana)。1863年,在南北战争期间,一群南方人在该地发现了金子,继而建立了这个城镇,当时尚属爱达荷(Idaho)辖区。该镇迅速膨胀到上万的人口,包括一千多名华人。(这个比例与当时的加利福尼亚相似。爱达荷辖区当时的总人口估计在四万左右。)第二年蒙大拿辖区成立后,维城一度成为首府。

维城成立后没有警力,居民联保(Vigilant Committee)以维持治安。当时有四个杀人越货的大盗被抓获,公审处以绞刑。他们的坟墓仍在维城的南坡上。神秘的符号“3-7-77”以草根正义的形象出现。今天,没有人知道这个符号的确切含义。一种解释是:一旦这个符号出现,案犯必须在3小时7分钟77秒内消失掉。也有解释作当时的坟墓的三维尺寸标准:3呎宽、7呎长、77吋深。今天的蒙大拿的公路巡警的标志中仍嵌有这个“3-7-77”的符号。

维城的华人社区曾颇有规模,建有一座两层的中式庙堂,在当时的美国极为罕见。种族冲突,在欲望和暴力的催化下走向悲剧。中国大庙毁于一场大火。

维城吸引来的人口对以狩猎为生的土著印地安人也形成了巨大压力。沿着黄石河时有血案发生。矛盾升级,开始了大规模的印地安战争。数年后在蒙大拿东部,美利坚合众国轻骑兵七部在名将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的带领下纵马闯营,竟在Lakota和Northern Cheyenne 两个印地安部落的刀下全军覆没。尽管土著天数凋零,历史的大戏剧中从此平添一幕。

浮矿采尽,州府搬迁,到二十世纪开始的时候,维城已然废弃,沦为兔窟狐穴。直到二战后,民间和政府联手维护,把维城发展成了一个文物和旅游景点。游客得以一睹历史封存的一百多年前的西部风貌。

然而众多的其它鬼城,没有维城这般人气,渐渐地在严冬酷暑的循环中腐朽。

虽然西进跨越了整个十九世纪的美国历史,洛基山脉的个体矿业经济只是六十到八十年代的一时喧嚣。开发者们面对着种种生存危险:鲜有人类文明的地理疆域,稀少的给养医药,无处不在的暴力……然而在荒蛮的前线,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不管你来自纽约、爱尔兰,还是中华帝国。这种硬朗的西部精神,在十九世纪末期消失在大规模的工业化之中。

十九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是华人移民美国的第一期。洛基的鬼城中存留了许多广东人的遗物。与大众印象中的苦力不同,这些先行者们大多是自由和独立经营的劳动者。作为一个群体他们是很成功的。在1855-70年间,经旧金山汇住中国的金额,按今日价格有十亿美元之巨。然而接下来的排华运动,使得华人成了鬼城的第一批游魂。

在爱达荷西南部的艾城(Idaho city)也是一个与维城同时出现的淘金城镇。在开始的二十年中,艾城形成了一个繁荣公正的社区。法庭记录表明,在所有民事和刑事案件中,华人胜诉的比例与其他种族相当。但在八十年代期间,受到工业化开采和排华法案的双重冲击,三分之二的华人离开了。没有新增人口的补充,留下的人慢慢地老去。在后来的岁月里,一批华裔老人顽强工作,相互支持,不曾领过社会救济。他们中最后一个死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少数华人在艾城成家生子。他们的后裔,生而为美国公民。李洛(音,Loke Lee)是他们中的一个。到1906年,李洛决定举家迁回中国的时候,他已是富甲一方的望族,儿孙满堂。小辈们极力反对回中国。到启程那一天,十八岁的长孙女,阿乔(For Cue Di Sang),藏起来不肯走,最后被大人拖上了马车。对李洛来说,祖国毫无疑义是中国。他渴望回到广东老家,叶落归根。

李洛没能再看到故乡。船到香港时他就病故了。家族剩下的人回到了大陆,战乱动荡的大陆。正当两代人为何去何从争吵时,阿乔的弟弟被绑匪劫走,历经数年才逃回家中。孙辈的人一致决定返回美国。这在那个排华势力强大的年代不是易事。大姐阿乔决定把最小的弟弟先送过去。在艾城的美国朋友们鼎力相助下,小弟在1922年返回美国,定居在西雅图。

阿乔此时已经成家生子,教英文来支持家庭。在一个民不聊生的年月,家庭的财力很快耗尽了。远在艾城的朋友们时时慷慨解囊,给他们救济。阿乔也请人寄来艾城的报刊。对她来说,开放和平、欣欣向荣的艾城是她的故乡,美国是她的祖国。

在三十年代里,阿乔和她的美国朋友们再次开始为她的其他亲人办理移民。然而中日战争爆发,阿乔和家人不得不在贫穷和混乱中逃难。远方的美国朋友仍然给她们寄钱,直到珍珠港事件后两岸彻底失去了联系。

战后的阿乔生活在香港,又与美国取得了联系。她仍然梦想回到美国。当年的豆蔻少女此时已经成为一个花甲老妇,再也无法达到自食其力的移民要求。1968年,八十岁高龄的阿乔在香港去逝。她与爱达荷长达六十年的通信就此结束。

1970年,一个美国女子Florence McClaren到香港旅游,遇到了一个姓张(Paul Chan)的导游。张告诉McClaren他的母亲阿乔是美国人。得知McClaren来自爱达荷,张很兴奋地问:

“那你知道艾城吗?”

“知道。”

“很繁华的地方,有一家银行?”

“艾城现在已经是一座鬼城了。”

==Notes==

1. 文中关于Idaho city的故事参考了Zhu, Liping. A Chinaman's Chance: the Chinese on the Rocky Mountain mining frontier.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1997.

2. First written in 2006-4. Thanks to Ben for correcting the name of Chan.

  • Linux内核的管理风格
  • 洛基的鬼城